电脑桌面
添加生产安全网到电脑桌面
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

专家解读:如何科学应对地震后次生自然灾害?

2025-08-0797

今年5月12日

是第17个全国防灾减灾日

主题是

“人人讲安全、个个会应急

——排查身边灾害隐患”

5月12日至18日

为防灾减灾宣传周

应急管理部宣传教育中心联合人民网开展

全国防灾减灾日特别策划——专家解读

 

人民网客户端专题页面

 

人民网客户端新闻报道页面

 

 

近日,应急管理部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研究员,博士生导师许冲作客人民网,针对地震灾害链的特点、潜在风险及应对策略进行解读。

“主震后群发滑坡”作为典型的地震灾害链表现,真实存在且极具威胁。许冲指出,地震发生时,强烈的地面震动不仅会直接触发部分滑坡,更会在大量山体上留下隐患——岩体被震裂、坡体结构被破坏,许多斜坡虽未立即失稳,但已接近临界状态。一旦震后遭遇强降雨、余震,甚至冰雪融化等外力刺激,这些“被松动的山体”就可能集中滑坡。

对于生活在地震次生灾害高风险区的公众,许冲建议。地震发生后,山区群众要高度警惕滑坡、落石、堰塞湖等次生灾害,切勿立即进入山谷、靠近陡坡或河道;提前熟悉当地的避难路线和地质灾害风险点,震后严格听从应急广播和指挥,有序转移;日常应准备好包含饮用水、手电、急救包、收音机等物资的地震应急包,以便在通信中断时开展自救互救;同时,要建立起“灾害链”思维,认识到地震的危害不仅限于震动,更要警惕震后的山体失稳、洪水堰塞等“链式反应”,以科学防灾、有效避险。

在谈及我国地震减灾体系时,许冲建议,未来,应重点建设灾害链综合监测预警体系,实现“震—滑—涝”等灾种联动感知与响应;加强基层能力建设,将应急预案、避难设施、培训教育落实到社区和村庄;推动系统性防灾教育,提升群众基本的风险识别和避险能力,实现“从抗灾向减灾”的战略转变。

转载网络资源,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

专家解读:如何科学应对地震后次生自然灾害?

今年5月12日是第17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是“人人讲安全、个个会应急——排查身边灾害隐患”5月12日至18日为防灾减灾宣传周应急管理部宣传教...
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

声明:除非特别标注,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,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。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,可联系本站删除。

确认删除?
3562
回到顶部
客服QQ
  • 小智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
客服微信
  • 微信